案例說明:
70歲李老先生,近年來出現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步行大約十分鐘左右就需要休息,就醫後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而影響正常步行。
腰椎骨刺生成
腰椎第四第五節神經狹窄發生原因為俗稱骨刺的增生,包括腰椎小面關節,及連接椎板的黃韌帶肥厚造成。於超過40歲的族群中盛行率可高達28%。
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方法有中醫針灸、推拿、復健、電療、熱敷、拉腰…等物理治療,但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
一般可以建議先以保守治療3~6個月,若沒有緩解再考慮手術治療。
關於手術有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分別略述於下:
傳統手術治療易傷脊椎關節 傷口大、至少需住院3天
傳統手術治療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約需要5到6公分,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都需要破壞。術後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
微創脊椎減壓治療
近十年來發展的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包括椎間盤突出摘除術及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等,傷口小於一公分,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少,且術後恢復快,絕大多數不需引流管,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神經恢復效果相同,也不用擔心害怕傳統的大傷口及術後組織沾黏的問題,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適合中醫治療的腰痛類型
髂腰韌帶損傷
疼痛表現是腰痛和臀腿傳導痛,如閃到腰,症狀從腰窩痛到屁股下方, 從腰痛發展為大腿後方麻痛。
此種情形及使影像檢查有椎間盤突出,卻未必是真正的疼痛根源。
當患者活動腰部時會感到疼痛且角度受限;此外,由於髂腰韌帶附近有第五節腰椎神經通過,可能因該韌帶發炎而受到壓迫,進而引發腰薦隧道壓迫症候群(Lumbosacral tunnel syndrome),疼痛也會轉移到患側臀部、大腿後側或外側等處,相當類似坐骨神經痛。
髂腰韌帶扮演著軀幹活動的樞紐角色,之於腰部的關鍵任務則為穩定第四、五節腰椎及骨盆,而第四、五節腰椎正是人體軀幹活動時應力的集中點,因此無論當腰部屈、伸和側彎時,髂腰韌帶皆首當其衝,於是榮登腰部最容易受傷的韌帶。
治療方式:
西醫: 增生療法,作法為在超音波導引之下,將藥劑(如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高濃度葡萄糖水等)直接注射至髂腰韌帶病灶,以啟動增生機制、促進組織修復、進而強化韌帶
中醫: 針灸
增生療法如同針灸治療,副作用包括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