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顫抖症(Essential Tremor)

臨床遇到一位劉女士,現63歲,近年來有手抖的問題

整隻手臂包含手指會不自覺抖動,已經多年,原本西醫疑似帕金森症,但做了其他的腦部檢查判定尚未屬帕金森症。目前走路、吃飯、睡覺、大小便都正常。

再仔細觀察,除了手抖之外,身體、腳部也會抖,只是沒有手抖得明顯

由於害怕針灸,只好用內科治療

其餘舌脈並沒有特別,有反應較容易口渴、容易流汗,納可 眠可 二便正常

關於鑑別診斷,見後面的補充(尤其是與帕金森症的抖動的差別)

處方方面:

中藥有天麻這味藥,針對神經元的穩定

天花粉、玄參針對口渴

白芍、五味子斂汗

其餘葛根、白朮、黨蔘、炙甘草、黃耆補脾氣

因為脾主四肢,藉由脾的氣機使肌肉穩定

患者回饋:

手部動作啟動後可以維持住4~5秒鐘,然後開始抖動

停頓及維持姿勢動作時抖動最明顯,仍需再進步

補充:

原發性顫抖症(Essential Tremor)

原發性顫抖症是動作障礙疾病中最常見的疾患,因為此病很少造成顯著的生活功能喪失,因此又稱之為良性原發性顫抖症 (Benign Essential Tremor);又另外罹患此病的病人中約有一半會有家族遺傳史,因此又稱之為遺傳性顫抖症 ( Hereditory Tremor) 或是家族性顫抖症 ( Familial Tremor) ◦

盛行率 Prevalence:

  原發性顫抖症的發生率隨著年歲漸長而遞增,整體而言,原發性顫抖症的盛行率在每一百萬人中約有四千至四萬人的罹病人口;而在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其盛行率更高達一萬三千至五萬人;根據統計,原發性顫抖症困擾著大約一千萬左右的美國人 ( 佔總人口數的 3.7% ),相當於巴金森氏症患者的20倍。在男女罹病的比例上則沒有性別上的差異。

臨床表現特徵:

原發性顫抖症是一種肢體肌肉產生非自主但是節律性震顫或是顫抖的一種慢性疾患,此種形式的顫抖有以下幾點特徵:

1. 原發性顫抖症的顫抖通常是兩側對稱性一起開始,並以手為起始部位,但是仍然有10%的病人初期會以單側性的手抖為主要的症狀;而巴金森氏症的顫抖則多由單邊肢體開始。

2. 原發性顫抖症的顫抖多從第二、三、四指開始,因此較難早期察覺;而巴金森氏症的顫抖通常先影響大拇指以及第二指,較容易早期被注意到。

3. 原發性顫抖症的顫抖同時會影響到肢體部位的屈肌(flexor)和伸肌(extensor),並以節律性的上下震動性運動為主(up-and-down movements),其震動的頻率一般在4-12 Hz。

4. 原發性顫抖症的顫抖頻率、振幅以及肢體分布一般在數年內不會有顯著的改變,亦或是改變,其進展過程也是非常緩慢。

5. 原發性顫抖症有時也會影響到頭頸部、聲音 (因影響到聲帶或是舌頭)、腿部或是軀幹,有些病人甚至就是以頭頸部、舌頭或是聲音為顫抖的開始部位,但是甚少以腿部為起始部位;若是病人的顫抖是以同側半邊手腳或是下顎開始,則要優先考慮巴金森氏症。

6. 絕大多數原發性顫抖症病人的顫抖會在病人自主性的維持手部在一固定姿勢,或是固定伸出雙手臂的姿勢時而加重原本的顫抖,這種因為因維持固定姿勢而引發的顫抖我們稱之為姿勢性顫抖(postural tremor)。

7. 某些原發性顫抖症病人的顫抖會在病人自主性的執行某些動作,例如拿水杯、 綁鞋帶或是拿針線等動作時加重或是誘發,這種因為在執行自主性動作時產生的顫抖我們稱之為動作性顫抖(action or kinetic tremor)或是運動性顫抖(movement tremor)。

8. 極少數原發性顫抖症病人的顫抖會在執行一項標的物導向的動作時發生,例如執行以食指來回碰觸自己的鼻子和測試者的手指的動作,這種因為在執行標的物導向的自主性動作時產生的顫抖我們稱之為意向性顫抖 (intention tremor)。少數原發性顫抖症病人雖然同時具有姿勢性顫抖、動作性顫抖以及意向性顫抖三種表現,但是仍會以姿勢性顫抖為主要的表現。但是若是只以意向性顫抖為唯一的顫抖表現時,此時則須強烈考慮到小腦功能的病變。

致病病因:

因為許多原發性顫抖症的病人具有家族遺傳史的情形,因此基因遺傳因子佔其病因一個相當重要的腳色,但是其確切的遺傳方式目前仍不清楚;雖然許多的病理解剖證據並未找出原發性顫抖症病人腦中有任何病變的部位,但是目前的假說仍將病變的部位指向腦中可能的顫動調節器,即橄欖體(olives)、小腦(cerebellum) 以及丘腦(thalamus)。

#高雄中醫推薦

#高雄前鎮中醫推薦

#伯恩中醫

#黃伯平醫師

#亭美伯恩聯合診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