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一方面資質重要 ,另一面個性特質也很重要
這是接觸人的行業
能跟病人愉快的相處 工作,才會快樂 ,也才能勝任
聰明人如 愛因斯坦、 比爾蓋茲…. 等
叫他們來當醫生 ,他們恐怕也不一定是好醫生
最會念書的台大醫科
也不一定勝任醫師這份職務,或者說,他未必做得開心
因”人這東西”真的比書本、事物還難的多
對理論很了解 不等於對人很了解
醫學雖然是門科學,然而在執行醫療時便牽涉到極為複雜的思維,不再只是單純的生理、藥理或病理。
讀很多的書 那算什麼! 台大醫科榜首又算什麼!
把解剖學 、生理學都背的滾瓜爛熟就夠了嗎?
沒有用
書本是死的東西
而人是活的 是生命
能瞭解什麼是生命更為重要
因為要處理的不是事, 是人, 是複雜的人
舉例來說,
有時某器官表現出來的病症不見得就是這個器官真正的問題
這是身體的複雜度
由個別器官來看身體,容易忽略重要的東西
能夠全人醫療是不容易的
全人是身體 、心志、 靈魂 都要全面包括
這難度又再加高了!
例如
在臨床工作中,要注意情緒的緊張,經常以軀體徵狀作為主要的
臨床表現。如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很少訴說焦慮,抑鬱不滿或
性生活不協調,而總是向醫生訴說食慾不振,噁心,腰痠,頭疼,心悸
胸悶等功能障礙,也就是說,心因性疾病可以偽裝成為軀體徵狀
對美國醫學教育影響至鉅的醫學泰斗歐斯勒曾在二十世紀初告訴學生說
“什麼樣的病人會得這種疾病?” 遠比”病人到底得到何種疾病?” 重要太多了!
柯P說過:
我35歲當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出去跟病患家屬解釋病情:「你兒子車禍腦死」,我跟他講了5遍,他還問我第6遍。我心裡想,奇怪,我已經講了5遍,你怎麼還聽不懂。到了50歲時,我終於了解,沒辦法,因為他是爸爸,他什麼都知道,但就是沒辦法接受,我能講什麼?(長歎一聲)啊,這就是人生!
人一生 面臨 生老病死
體悟生命 是我這一生的功課
也是我追尋、努力的目標